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民族宗教
攀枝花开——各民族交流交往故事集(十三)
 
发布时间: 2025-11-20       选择阅读字体:【 小】    阅读次数:
 

明代大文学家杨慎与攀枝花

于德星/文

 

杨慎从拉鲊渡江,必经攀枝花无疑。就是由拉鲊古渡渡江,经会理去西昌(时称四川行都司,建昌卫),也要途经设在米易甸沙关附近的驿馆。由此看来,杨慎与攀枝花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他为攀枝花带来了文化,积极推动了云南保山至攀西地区沿线的各民族友好往来。

——题记

 

杨慎,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生于明王朝弘治元年(1488年)。

正德六年(1511年)杨慎24岁时,殿试进士第一,授翰林院编修,后以疾归。世宗(嘉靖)即位,杨慎起为经筵讲官,后转任翰林学士。在“议大礼”事件中(嘉靖是正德堂弟。正德无子,嘉靖弟继兄位后,按封建礼法,应改称正德之父弘治为“皇考”,而只能称自己的生父献王为“皇叔”。但嘉靖坚持已见,只称弘治为“皇伯”,要称生父为“皇考”,大臣们群起反对。史称“议大礼”),其父杨廷和因与嘉靖意见不合,被迫辞官还乡。留下的杨慎,仍刚直不阿,联合36名大臣继续上书反对。后又纠集200余人,在左顺门哭谏。嘉靖大怒,两次庭杖,被打死者多人。杨慎被杖未死,却被终生谪戍云南永昌(今保山)。

杨慎自37岁流放云南起,至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72岁时死于戍所止,凡35年。在此期间,他曾自称因被允许回川省亲,曾“往返滇云十回”。

当时从永昌至川西的石门道早已荒废,清溪道时阻时通,故而杨慎多走比较通畅的乌撒入蜀旧路(时称西路,即由永昌北上折东至曲靖,再北经威宁而至叙永),但有时为取捷径也走清溪道(即由永昌绎楚雄、大姚、攀枝花、会理、西昌北上至川西)。走清溪道渡金沙江有两大渡口,一个是攀枝花的拉鲊古渡,另一个是下游元谋姜驿对岸江边。杨慎从拉鲊古渡过江,必经攀枝花无疑。就是由江边渡江,经会理去西昌(时称四川行都司,建昌卫),也要途经设在米易甸沙关附近的驿馆。

杨慎的行程,从他留下的诗文中可以寻其踪迹。如他的《乌蒙山》:“人似避秦鸡犬近,松根屐足蛩然音。”这显然是作于乌撒途中。他的《宿金沙江》:“江声彻夜搅离愁,月色中天照离忧……江声月色那堪说,肠断金沙万里楼。”这是停宿在姜驿最大的行人住宿处万里楼的抒情咏怀。而他的《青蛉行寄内》诗作,其青蛉即大姚金碧镇城厢古称。若从姜驿渡江到元谋,即可从北苴却村西行直去姚安,不须绕道大姚,既走青蛉,则说明杨慎是在攀枝花的拉鲊古渡过江的。此还可引道光《大姚县志》载该县县令黎恂的“杨用修往来此间,亦复云屡力辨(诸葛亮)渡泸之迹,确乎可凭”的说法可予证明。

明代,今攀枝花金沙江南地属大姚、江北今米易分隶于会川卫和建昌卫,故杨慎经由这带地方过境,他的行踪和遗存下来的一些记载和诗作,与今攀枝花地方不无关系。史载,由于嘉靖特别忌恨,对已流放的杨慎还不放心,常查问其近况。听阁臣们说杨慎又老又病后才稍有消气。在这种恶劣处境下,杨慎既失望而“益纵酒自放”,以自隐晦;又不甘堕落,暗自发奋而“无书不览”。

当然,杨慎也常寓不满及无奈何于诗文之中。如其在《垂柳篇》中:“支离散木甘时弃,攀折荒亭委路尘。”在《采兰引》中云:“欲采往玉路,佛步愁褰裳。”这些诗句足以照见其内心世界。嘉靖八年(1529年),杨慎携妻奔父丧,自此留妻在新都,自己重返永昌,两地分居。其妻黄蛾,是尚书黄珂的女儿,亦博通经史,能文善诗。自从夫妻分居后,常互相以诗寄情。如杨慎《青蛉行寄内》有句云:“燕子伯劳相对眠,牵牛织女别经年。”而黄蛾的《寄外》则哀叹:“三春花柳妾薄命,六诏风雨君断肠。”悲情凄切,堪称文坛佳话。

杨慎70岁时私返故里,后被云南巡抚派人逮回。第二年,即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死于‌戍所,享年72岁。

杨慎是明代著名学者和文学巨匠。《明史·杨慎传》说他“幼警敏,十一岁能诗。十二拟作《吊古战场文》《过秦论》,长老惊异。”又评:“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第一。诗文外,杂书至一百余种,并行于世。”如他所著的《南诏野史》《滇载记》《滇程记》《云南山川志》,对研究云南和南丝路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至于在政治名誉上,嘉靖死后的隆庆初年(1567年),杨慎被追赠为光禄少卿,天启年间(16211627年),又追谥“文宪”。

 
欢迎第 位访客

中共攀枝花市委统一战线工作部 版权所有
攀枝花市电子政务办公室 技术支持

ICP备案编号:蜀ICP备102025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