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民族宗教
攀枝花开——各民族交流交往故事集(十二)
 
发布时间: 2025-11-19       选择阅读字体:【 小】    阅读次数:
 

蜀汉丞相诸葛亮与攀枝花

李伟宁/文

 

《前出师表》:“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即是《华阳国志》所说的“夏五月,亮渡泸,进征益州。”脍炙人口的“七擒七纵”孟获故事背景,就产生于蜀军渡江追击之战中。这个故事并非全是不可作为信史的小说家之言,亦见于正史所载。

——题记

 

蜀汉南中的民族交融篇章

三国鼎立的时代,蜀汉丞相诸葛亮以其卓越的智慧和深远的战略,书写了一段与攀枝花紧密相连的历史。刘备称帝后,蜀汉的疆域延伸至南中的云南、贵州一带。其中,攀枝花地跨两郡,成为通往南中的要冲。诸葛亮深知,要想实现国家的统一大业,南中的稳定至关重要。他明白,这里的居民多为叟人和夷化的汉人,这些“方土大姓”拥有实际的控制力。为了巩固这一后方,诸葛亮采取了安抚与团结的政策,力求让各族人民心悦诚服。

然而,就在刘备去世、诸葛亮辅政不久,南中便爆发了叛乱。越嶲的叟帅高定元、益州的大姓雍闿等人纷纷起兵,甚至勾结孙权,意图割据一方。面对这样的局势,诸葛亮并未贸然用兵,而是选择了攻心的策略。

诸葛亮明白,武力镇压只能治标,治本之道在于民心,而在“攻心”之策实施过程中文化的交流尤为重要。于是,他派遣使者,带着蜀汉的诚意与和平的意愿,深入南中,与各族人民交流。他倡导平等、尊重、包容的民族关系,努力消除隔阂,增进理解。

在诸葛亮的努力下,南中的局势逐渐稳定下来。各族人民开始和睦相处,共同为蜀汉的发展贡献力量。而攀枝花这片土地,也成为了各民族和睦相处的见证。

南征与蜀汉的和谐统一

在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的春天,蜀汉丞相诸葛亮率领大军踏上了南征之路。他的目标,是平定越嶲的叛乱,维护蜀汉的和平与稳定。

诸葛亮采用了三路并进的战略,马忠部从牂牁道出发,李恢部沿着五尺道前行,而他自己则亲自统领一支军队深入敌后。在这场战役中,诸葛亮展现了他的智谋和胆识,他成功地击败了敌军,平定了越嶲的叛乱。

在今天的攀枝花,流传着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那就是“七擒七纵”孟获。孟获是越嶲地区的一位首领,他率领着叛军与蜀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然而,诸葛亮并没有采取简单粗暴的军事手段来解决问题,而是采用了攻心之术。他七次擒获孟获,又七次释放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让孟获诚服,归顺蜀汉。最终,孟获被诸葛亮的诚意和智谋所打动,心悦诚服。

这个故事不仅体现了诸葛亮的智谋和胆识,更展现了他对于民族团结的重视。这种以和为贵的思想,正是诸葛亮所倡导的民族和谐相处理念。

在平定越嶲的叛乱后,诸葛亮并没有停止他的脚步。他在南中地区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民族团结和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措施。加强郡县制度,改善民族关系,任用少数民族上层人士为官吏,并开发了南中的生产资源。这些措施不仅促进了南中地区的发展,更加强了蜀汉与南中地区的交往。

我们现在看来,诸葛亮的南征之举,不仅是一次军事行动,更是一次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他通过自己的智慧和胆识,成功地平定了越嶲的叛乱,促进了蜀汉与南中地区的共同发展。

交融之路

在蜀汉丞相诸葛亮的传奇故事中,攀枝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地点。诸葛亮曾率领军队,通过水路,穿越嶲地,以达战略目的。对于他渡过的泸水,多数历史学者认为正是在今天的攀枝花拉鲊古渡。

拉鲊古渡,这个地名在历史上被不断提及,无论是唐代的《蛮书》,还是宋代的《容斋随笔》,再到明代的《沉黎志》,以及清代的《读史方舆纪要》,都将其作为诸葛亮五月渡泸的确切地点。现代的学者,如徐嘉瑞、方国瑜等人也都认同这一观点。

攀枝花,这个美丽而富饶的地方,见证了诸葛亮的智慧与决心,也见证了民族交融的历程。诸葛亮的进军路线,不仅是战略的选择,更是文化交流的桥梁。他带领的军队,穿越千山万水,不仅是为了达成战略目标,更是为了促进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今天,攀枝花已经成为一个充满魅力的旅游城市,而诸葛亮的传说更是为这座城市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我们应该珍视这份历史遗产,大力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诸葛亮与攀枝花的故事,感受民族交融的魅力。

 
欢迎第 位访客

中共攀枝花市委统一战线工作部 版权所有
攀枝花市电子政务办公室 技术支持

ICP备案编号:蜀ICP备102025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