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鲊古渡——南方丝绸之路上的要津
普光泉/文
命运,如同江河般曲折流转,既塑造了人的轨迹,也铭刻了古渡的沧桑。拉鲊古渡,这座矗立在南方丝绸之路上的要津,仿佛在完成一曲波澜壮阔的史诗后,又迎来了崭新的篇章。
——引言
在攀枝花这座因矿而生的新兴城市中,拉鲊古渡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传奇。它除了见证这片土地丰富的矿藏资源之外,还拥有得天独厚的水利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古渡”二字,最早可追溯至唐代戴叔伦的《京口怀古》一诗:“大江横万里,古渡渺千秋。”而在《水浒传》第四十四回中,也有“古渡凄凉,那得奚人饮马”的描绘。古渡,意味着千年历史的沉淀和无数往来的行旅。每当提及“古渡”,人们总会联想到那奔腾不息的江水、穿梭于两岸的木船,以及历经风雨的斑驳栈桥。

拉鲊古渡亦是如此。它承载着岁月的痕迹,见证了历史的变迁。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古渡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一座大桥横跨其上,取代了陈旧不堪的渡船;下游的乌东德水电站竣工,使得渡口曾经的繁华景象沉入水底,成为永恒的回忆。然而,正是这些变化,为我们提供了挖掘和保留古渡历史文化的契机。我们要做的,是记录下那些有价值的历史片段,将古渡的过往与攀枝花的美好未来紧密相连。
命运多舛,古渡拉鲊亦不例外。然而,正如那句经典之言:“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古渡的变迁正是这一哲理的生动体现。在探索与实践的道路上,我们不仅要铭记历史,更要展望未来,让拉鲊古渡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山梁与山坳间,足迹逐渐累积,最终铺就了一条通往遥远天际的路——这便是南方丝绸之路,一条由一代又一代人、一队又一队马帮用坚韧和毅力开辟出来的历史通道。岁月如歌,从远古流传至今,无数脚步的叠加,将这条小路逐渐拓展为宽广的大道,尽管有些路段已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之中。提及南方丝绸之路,人们自然会联想到那悠扬的马帮铃声、沉重的脚步声,以及人力背负货物艰难跋涉在山道上的背影。这条丝绸之路不仅承载着商贸的繁荣,更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见证。在漫长的岁月里,民间贸易私下进行,虽然曾遭受各种势力的打压,被称为“奸出物者”和“窃出商贾”,但官方之间的交往却从未中断,以“贡赐”方式实现着互通有无。随着历史的变迁,南方丝绸之路在清代至民国时期,依然发挥着进出口贸易的重要作用。尽管出口较少而进口较多,贸易差额巨大,但它依然是国家间交往的重要纽带。
1949年后,新中国对边境实行严格管控,规定交易地点和额度,南方丝绸之路各口岸的进出口总额大幅度减少。至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交易几乎停滞。之后国家改革开放,为这条古老的道路注入了新的活力,交易逐渐得以恢复。如今,国家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南方丝绸之路由此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一带一路”战略的指引下,攀枝花深入推进历史文化挖掘与建设,使南方丝绸之路从历史的沉寂中苏醒,迎接新的曙光。历史证明,南方丝绸之路不仅是商贸通道,更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拉鲊古渡作为这条古路的要津,有力地见证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细节。
如今,我们站在新发展的场景里讲述民族故事,无不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