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仁和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依托阳光康养、生态宜居等特色名片,紧抓金沙江大峡谷、成昆铁路遗存、迤沙拉历史文化名村三个世界级文旅资源,实施“旅游+”战略,积极探索以旅游高质量发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有效路径,不断谱写民族团结进步的事业新篇章。
突出品牌引领,增强“三交”吸引力度与辐射面积。以品牌活动为引擎,持续放大仁和“三交”品牌效应与吸引力。精心培育“仁和水果季”“迤沙拉村火把节”等特色文旅品牌。围绕“自然生态+民族文化”双核心,推出“阳光康养度假游”“生态农庄体验游”“民族风情深度游”等精品线路。打造“姊妹节”“火把节”等节庆品牌,形成“节事引流、文化聚势”的良性发展机制,仁和迤沙拉“姊妹节”荣膺“四川省特色民族节庆”,入选省级“十四五”期间重点培育的民族文化节庆精品名录。连续成功举办多届“仁和芒果节”。通过歌舞展演、民俗体验、美食品鉴、非遗体验等多元化形式,生动呈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有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深化文化赋能,筑牢“三交”文化根基与情感联结。坚持文化铸魂、文化赋能,构建“传统节日+民俗文化+特色活动”多元平台,创造性转化“谈经古乐”“羊皮鼓舞”等非遗项目,开发广场舞版非遗课程和技艺体验课堂,让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开展“百姓大舞台”“知时节读书会”等品牌活动,结合重要节日举办“同跳一支舞、同唱一首歌”等主题实践,形成“月月有展演、季季有主题”的常态化交往机制,增强各族群众情感联结。深挖迤沙拉村、苴却砚等历史文化遗产价值,推动文旅融合,在传承红色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中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增强各族群众凝聚力。推动产业共融,共享“三交”发展成果与民生实惠。坚持“以发展促融合、以融合惠民生”,推动旅游与特色产业深度联动,让“三交”成果惠及各族群众。实施“强村带弱村”帮扶模式,建立“攀菜共富驿站”促进城乡资源对接,带动民族地区产业升级,建立联户、联村、联企、联资“四联”利益联结机制,打造18个农村创富共同体、1个乡村产业联盟,全面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民族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超10万元。创新打造“和美家”就业服务体系,建成99个基层站点,集成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岗位对接等46项服务事项。构建“技能培训—岗位对接—增收致富”闭环机制,配套建设共富食堂、集市等便民设施,形成“家门口”就业生态圈,对标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迤沙拉景区2024年春节假期旅游收入达5亿元、增长153%,游客量居全市景区之首,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为深化“三交”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广泛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