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民族宗教
攀枝花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集(四)
 
发布时间: 2025-10-20       选择阅读字体:【 小】    阅读次数:
 

西汉大史学家司马迁到过攀枝花

于德星/文

 

根据史料记载,西汉大史学家司马迁到过攀枝花,并留有相关文字,这对推动攀枝花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题记

 

司马迁为太史令司马谈之子,字子长,西汉夏阳人(今陕西韩城)。《汉书·司马迁列传》称其“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嶷,浮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夫子遗风,乡射邹峄,厄困蕃薛彭城,过梁楚以归。”经过这番广范围的游历考察返回后,汉武帝任其为郎中。此后,他又遇着了一个十分难得的机会——随军前往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开展调查研究。

原来,在元朔元年(公元前122年),出使西域的张骞归来后,向汉武帝报告:“臣在大夏(今阿富汗境)时,见邛竹杖、蜀布。问:‘安得此’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国(今印度)’身毒国在大夏西南可数千里……大夏去汉万二千里,居西南。今身毒又居大夏东南数千里,有蜀物,此其去蜀不远矣。今使大夏,从羌中险,羌人恶之。少北,则为匈奴所得,从蜀宜径,又无寇。”(《汉书·张骞李广列传》)时汉武帝正北抗匈奴,扩疆西域,得知有此捷径,便急于开通,以便达己战略目的。于是,“因蜀、健为发问使,数道并出,出尨,出笮,出徙邛,出僰,皆各行一二千里。其北方闭氐笮,南方闭嶲、昆明。昆明之属无君长,善寇盗,辄杀略汉使,终莫得通。”

在此之前,汉曾多次采取招抚和发兵征讨的措施开拓“西南夷地区”,但仍然叛服不常,始终难以安定,现又扣捕或杀害探查道路的汉使,更引起汉武帝的愤怒。于是,汉武帝下决心要用武力打通这条国际通道。

元鼎五至六年(公元前112年至公元前111年),王国维《太史公行年考》作于元封元年,即公元前110年),汉军进行征战,司马迁也奉命随军。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自己“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在《河渠书》中又说:“余西瞻蜀之岷山及离堆。”说明司马迁是从成都沿蜀身毒道北段西线即灵关道(亦称牦牛道),经今攀枝花境,渡金沙江而南下的。若不从此路,则难以符合他自己所说的“南略邛、笮、昆明”。

司马迁既不是统军将帅,也非披甲执戈之兵卒,而是随军而行,对征战地区和沿途各地民族风土人情开展人文调查研究的。“西南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属以什数,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长以什数,邛都最大:此皆椎髻、耕田,有邑聚。其外,西自桐师以东,北至叶榆,名嵩、昆明,皆编发,随畜迁徙,无常处,无君长,地方可数千里。自嶲以东北,君长以什数徙、笮都最大,自笮以东北,冉尨最大:其俗或土著,或移徙,在蜀之西。自冉、尨以东北,君长以什数,白马最大,皆氐类也。”这是司马迁所著《史记·西南夷列传》的一个重要内容,可算是他往返经过今攀枝花地方随军采访的主要成果,这一成果为后代提供了最早的西南边区部族分布、经济、社会发展和风俗习惯的宝贵资料。

在司马迁完成任务返京后不久,其父司马谈病故。

之后,司马迁出任太史令,继承父志,继续修史。

再后来,司马迁因为李陵降匈奴案获罪下狱,遭受宫刑。释放后,为中书令,更发愤著书,成《史记》130卷,约52万余言。

《汉书》作者班固评《史记》曰:“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才,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善,故谓之实录。”

自汉之后,历朝历代对司马迁均有好评,流誉至今未减。

 
欢迎第 位访客

中共攀枝花市委统一战线工作部 版权所有
攀枝花市电子政务办公室 技术支持

ICP备案编号:蜀ICP备102025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