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相如与攀枝花
吴言/文
司马相如(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18年),字长卿,一说蜀郡成都人,一说巴郡安汉(今四川省蓬安县)人。“汉赋四大家”之一,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被誉为“赋圣”“辞宗”。善辞赋,汉武帝读其《子虚赋》,大为赞赏,遂召之。后拜中郎将,奉使巴蜀,略定西南夷,邛、莋、冉、駹、斯榆之君皆请内附,边关日益开广。又通灵山道,作孙水桥,以通邛、莋。
司马相如以文章辞赋和风流潇洒名于天下,而事业上最大的成就是他顺应时势,力排众议,鼎力主张开发“西南夷地区”,彰显出他团结当地各民族的政治眼光与伟大作为。
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汉武帝征求司马相如对西南地区的意见。在大臣们众说纷纭之际,司马相如却坚定地认为“西夷邛、律可置郡”,这一战略决策不仅显示了他的远见卓识,也为后来的民族团结奠定了基础。
随着这一决策的实施,司马相如被任命为中郎将,持节出使蜀地,肩负起安定西部边疆的重任。他不仅是杰出的外交家,更是民族团结的使者。他的脚步穿越了邛、谆、冉眺等蜀郡西边、西南的众多民族部落,用他的智慧和魅力,将汉王朝的威德与善意传递给每一个部落。
已故的于德星先生是一位非常认真、严谨的攀枝花文化学者,他曾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通过对《汉书·武帝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史记·平准书》《史记·西南夷列传》等相关记载的综合分析,认为“以司马相如为首的西汉使团是沿着古蜀身毒道(今学术上称南方丝绸之路)北段西线,边修整道路边前进的。招抚各部族之后,即在其住区设置羁縻政区,‘以其故俗治,无赋税’。沫水乃今大渡河,若水为雅砻江,孙水即安宁河。灵(零)关在今甘洛、汉源之间,邛在西昌一带,笮在盐边及其以北地区。若水、孙水在今攀枝花市境内均有较长一段。由此推断出,司马相如到过今攀枝花是完全有可能的。何况‘桥孙水’(《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更证明其可靠性。”
我们进一步解读:在攀枝花这片土地上,司马相如与当地部落首领进行了友好的谈判和协商。他深入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尊重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习俗,促进了汉民族与西南各民族的相互理解和交融。他的到来,让攀枝花这片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在他的努力下,许多部落首领纷纷表示愿意成为汉王朝的内臣,归附于中华民族大家庭。
为了加强边疆地区的统治,司马相如协助西汉政府在西南边陲设置了一系列都尉和县城,将汉王朝的统治范围从沫水(今青衣江)、若水(今雅砻江)为界,深入到了今天的川西甘孜地区、凉山州的西部,即今天的凉山州盐源县、德昌县,以及攀枝花的米易县、盐边县一带。司马相如深知新开发的牂柯地区与内地之间的联系至关重要,于是亲自参与了关塞的建设,并严格监督道路桥梁的修建工作。道路的开通,使西南边陲的攀枝花地区得以与内地紧密相连,不仅让边疆地区的资源能够迅速流通到内地,同时也将内地的先进文化和技术带到了边疆。这种双向的交往交流交融,不仅加强了民族团结,也推动了整个社会的繁荣发展。
而这些新的行政区划不仅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也促进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在司马相如聪明智慧的付出和不懈的努力下,攀西大地书写了民族交融的传奇篇章。
今天,当我们站在攀枝花这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土地上,回望那段历史,不禁为司马相如的伟大作为而感慨万千。我们应当铭记司马相如的伟大事迹,共同努力,让攀枝花这片土地继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民族发展进步的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