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意降居若水
吴兴刚/文
在很多人眼中,昌意或许是个失意之人,因为他贵为黄帝次子,不但没有继承到黄帝之尊位,反而被下派到西南边远偏僻之地。昌意作为黄帝(公元前2697年—公元前2599年)的次子,在黄帝七十七年(公元前2621年)降居若水为侯。

如今的人们已经无法考证4600多年前昌意和他的随从是如何赶着牦牛,吹着羌笛,舟车楫马、跋山涉水来到今天的若水(今雅砻江)之滨、若木(攀枝花树)之下的今米易、盐边一带的。而能够让人产生联想的,是当地原住居民的惊异:哪里来的这队人马?来者何人?虽然满脸倦容,但依然看出其中有人鹤立鸡群般的出类拔萃。
那时的信息虽然迟缓而封闭,但世居安宁河畔的濮人还是在随从咿里哇啦的话语中听出了一些东西,勉强明白,原来是黄帝的儿子昌意,就要与他们成为邻居了。
对于与这样的大人物为邻,是福是祸,土著们已经来不及细细思虑了,因为那一群人已在昌意的指挥下,筑巢建房了。虽然没有见过大世面,但看这帮人等面容和善,不似奸佞之徒,且人家是来此地为官的,因此把那颗悬着的心放了下来。
于是,土著们与昌意的随从一起在工地上热火朝天地忙碌了起来。一个土著跑到昌意面前行了个礼,便指着远山近水,一五一十地向昌意介绍当地的情况……
这段文字算是作者的想象,可作为史学家的皇甫谧(215年—282年),对此就没有这么轻松了。这位出生在黄土高坡的东汉安定朝那(今甘肃灵台县朝那镇)人,仔细考察了历代帝王世系、年代及事迹,查阅了被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的前辈司马迁编著的《史记》,广泛集纳了历代经传图纬及诸子杂书,将许多《史记》及《汉书》《后汉书》阙而不备的史事,分星野,考都邑,叙垦田,计户口,“宣圣之成典,复内史之遗则,远追绳契,附会恒滋,揆于载笔”(清宋翔凤《帝王世纪集校序》),为后人留下了一部叹为观止、有很高史料价值的鸿篇巨著《帝王世纪》。
在这部史书中,皇甫谧更加详细地记录了昌意:“昌意虽黄帝之嫡,以德劣,不足绍承大位,降居若水为侯。及颛顼生,十年而佐少昊,二十而登帝。”
综合《史记》《帝王世纪》可以看出,昌意年轻时生活在今河南新郑一带。长大后,条件不足以继承帝位,被皇父降格使用,远调为诸侯。在若水之滨、若木之下安居乐业。此番场景,恍如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上山下乡的知青。昌意与当地土著蜀山氏之女昌濮缔结姻缘,组成了与后来在攀枝花、大小凉山一带普遍相同的彝汉互嵌式家庭。试想,贵为诸侯的昌意都能带头与土著通婚,那么其随从呢?当然也就毫无理由地娶上土著女子,共同生儿育女。也就是说,昌意从中原带来的人,也娶了当地少数民族女子为妻,成为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民族交融。
关于昌意为何“德劣”,在史籍上均未有明确记载,为后人留下了一个千古谜案。但他在今攀枝花带头与土著通婚,倒是不失为开明之举,更能因此而生下继承了帝位的儿子颛顼,真的是应了那句:“父凭子贵青出于蓝,老子不行儿子强”的老话。
尽管如此,可早在4600多年前,就有昌意这样一位地位崇高、身份尊贵的人降居若水,还是值得人们所称道的。虽然后来昌意也回到了中原,然而随昌意一起来的随从在当地娶的妻子,生育的儿女,大多无法也不愿随队回归,便在这里生存繁衍,开发建设着这片丰腴肥美的土地。
当然,那彪炳史册的昌意之子颛顼,位列五帝之二,是被各种史书记载的大人物。

关于颛顼的才能和诸多事迹,《史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絜诚以祭祀。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阯,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动静之物,小大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这话说的是,颛顼对原始宗教进行了“绝地天通”大胆的改革,重新规正了天地的秩序,使上古特有的那种人神同在的时代宣告结束,中华民族渐渐进入了人文时代;制定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历法;制定了华夏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制度,创制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的名称和分辖区域;改革以母系为中心的群婚制度,明确规定男女有别,长幼有序,嫁娶有制,伦理有节,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据说,颛顼在位78年,活到98岁才逝世。
《山海经》记载:颛顼死后与他的九位妃嫔葬于大荒中的附禺之山,颛顼葬在山的南面,九嫔葬于山的北面。颛顼去世后,由黄帝曾孙、玄嚣之孙高辛(帝喾)继位。传说颛顼一共有24个儿子,其玄孙彭祖出生在四川彭山,以活了800多岁而闻名于世。据记载,春秋战国时楚国的国君为颛顼的后裔,屈原与楚王同族,所以屈原在《离骚》中开篇即为“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自称为颛顼的后代,并引以为自豪。
2016年3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因米易县民间文化和民间艺术底蕴深厚,以及颛顼文化非常丰富,特授予米易县“中国颛顼文化之乡”。
如今,在清风淡雅、日升月恒的米易,龙肘山麓杜鹃烂漫,安宁河畔繁花似锦,白坡山脉峰峦叠嶂,雅砻江上高峡平谷,“颛顼故里,阳光米易”光芒四射,人们获得的是生活的淡然与恬静,奋进的硕果与荣耀……